增收不增利,讓機器人企業戴上痛苦面具
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正在擠泡沫。
從7月初普渡科技CEO發給員工的一封“瘦身”郵件開始,不斷有報道提及包括酒店、餐飲等業務在內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正在進行業務收縮。
2021年,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融資規模超200億元。其中,酒店和餐飲成為資本關注度最高的兩個細分場景。主要原因在于,疫情之下,無接觸式生產、配送等服務成為主流,服務機器人也從“玩具”變成了擁有商業價值的賽道。
然而,放眼行業,以普渡科技為代表的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不賺錢是不爭的事實。
受大環境影響,近幾年來,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,大量無接觸、無人化場景鋪開。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本身技術壁壘并不高,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及產業鏈的成熟,先入局者已經探索出成功的路徑和方案,后來者可以快速順藤摸瓜式地搭建自己的產品。整個市場迅速野蠻生長,行業進入瓶頸期,競爭也愈發激烈,價格戰難以避免,利潤則被攤薄。
今年初,IDC曾指出,盡管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,市場持續拓展仍存在挑戰,一些商家甚至通過低價補貼的方式實現了大規模出貨,但自身收入和盈利情況仍有待改善。同時在一二線城市,商用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已經實現了較高滲透,但向下沉的三四線城市推廣速度不及預期。
同時,隨著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,供應鏈的影響,機器人的價格也在上調。為了提高市場覆蓋率,價格戰模式之下,成本居高不下,企業燒錢的速度肉眼可見。
資本加持下,快速的規模擴張帶來的是更高的市占率,以及行業影響力;而保障營收利潤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,也是企業未來研發和擴產的源動力。要規模還是要利潤,這個時候就看企業如何權衡其中利弊了。
普渡科技先擴張后盈利的做法或許是公司戰略,以裁員為代價來控制成本,也是避免盈利危機的手段之一。工控小編認為,產品力最終才是保障企業盈利的終極因素,誰能準確抓取不同場景下客戶的痛點,誰就能脫穎而出。當產品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和市場力,擴張和利潤就不再是對立的關系。長遠來看,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,發展才更加扎實,規模擴張只能作為階段性盈利的手段。
規模or盈利的博弈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也很常見,價格戰的后果多數都是營收大漲,而利潤不見起色。
國內工業機器人和其他行業一樣,從低價開始求生存,再經過一點一滴的日積月累慢慢步入正軌。工業機器人領域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壁壘較高,以減速器、伺服電機、控制系統為主的部件占據了70%的成本,然而上游的價值高地基本為外資品牌所壟斷,國內廠商想要取得較高的市占率,除了技術層面的追趕之外,另一方面就是以價格來搶占市場。
以今年4月份上市的禾川科技為例,2021年,禾川科技營收7.51億元,凈利潤為1.08億元,其主營收入產品伺服系統營收高達6.59億元,占據總營收近90%的比例。
有數據顯示,2021 年我國通用伺服市場規模達到了233億元,同比增長35%,禾川科技2021年伺服系統市場份額約 3%,穩居內資第二名,僅次于匯川技術的9.8%。
受益于高景氣度的自動化行業,禾川科技2019-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.13億元、5.44億元、7.51億元,三年營收年復合增速高達55%。而2019-2021年歸母凈利潤為0.48億元、1.07億元、1.10 億元。其中2021 年公司利潤增長放緩,主要原因系2021年公司采取“以價換量”的銷售策略,老產品主動降價,以及上游芯片等原材料漲價,也侵蝕了公司的利潤空間。
可以看出,一條高成長性的賽道并不一定能帶來豐厚的回報,搶到了銷量,卻丟掉了利潤。
再來看另一家工業機器人企業,成立于2014年的歡顏機器人(全稱歡顏自動化(上海)有限公司),其推出的6-8萬元每臺的焊接機器人在國內的市占率曾一度高達70%,除了能滿足多種行業用戶的需求之外,價格低是歡顏搶占市場的一大利器。
但是再低的價格,也沒有將定價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來得踏實。因為低價機器人需要控制成本,更需要擺脫對外資品牌和供應鏈的依賴。彼時,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仍然嚴重依賴進口,歡顏機器人集中力量突破關鍵零部件RV減速器的核心技術,一舉超越了很多國產機器人企業。
據悉,歡顏機器人的RV減速機不僅精度高,穩定性強,其使用壽命更是達到國內業界水平的3倍。憑借對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的技術掌控,2018年歡顏機器人RV減速機實現量產,還陸續研發了20多款工業機器人。致力于“讓中小企業都能買得起、用得上機器人”為初衷的歡顏機器人,在激進的市場策略下獲得了不少中小企業的青睞。
而曾經風光無限的歡顏機器人如今卻鮮少被提及,市場地位明顯下降。百度搜索關于歡顏機器人的近況,信息甚少,仍是2020年以前的一些舊聞,不少人猜測歡顏機器人是否瀕臨破產倒閉的地步。
企查查顯示,目前歡顏機器人法定代表人黃啟崗被列入失信人名單之中,且公司涉及的相關司法案件也不少。
有人猜測,如果歡顏機器人資金充足,市場占有率很高的情況下,機器人本體企業布局零部件無可厚非,但是現在盤子還沒做大,還沒做扎實的情況下就不合適。歡顏機器人步子邁得太大,導致后續其他業務開展起來捉襟見肘,最終限制了自身的發展路徑。
也有人認為,這種以低端市場低價運作的經營策略走不遠。短期來看,這種低端低價對需求不大、預算不多的終端中小企業來說非常合適,解決了能夠用得起的問題;長期來看,非理性的低價競爭會帶來市場格局的動蕩,惡性競爭環境下,低價帶來的低利潤無法讓企業邁向更高端的市場。
以低價換市場,以時間贏空間,聽起來有些辛酸,這或許是國產機器人企業為了實現國產替代,而不得已使出的曲線救國之策??v觀市場,價格戰幾乎在任何時代、任何行業都會存在,同行之間競相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競爭有限的資源,從而導致個體“收益回報率”下降,也是我們常說的內卷現象。
利用低價、租賃、補貼等方式確實能快速拿下部分市場,實現規?;瘮U張,然而增收不增利的結局還是讓企業戴上了痛苦面具。
增收不增利的原因,主要有兩方面:一方面是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,傳導至機器人行業,導致成本上升;另一方面是行業技術門檻變低,市場競爭加大,或者是技術門檻過高,供應鏈受限,導致產品競爭力不足,企業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,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研發經費。綜合這兩方面,企業在為了打開市場銷量的情況下,不得不采取降價,起碼不漲價的手段。
工控小編認為,當上游原材料漲價,企業應當努力提升產品工藝,降本增效;當供應鏈受限,就努力成長為供應鏈的一部分。事實證明,技術驅動型的發展才是久經市場考驗的長遠發展模式,技術實力才是價格戰的底氣。
對此你怎么看呢?歡迎文末留言討論交流~

提交
2023年制造業“開門紅”,搶灘大灣區市場鎖定DMP工博會
新訊與肇慶移動圓滿舉辦“黨建和創”共建活動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
短波/中波/長波紅外熱像儀助力高溫過程監控
派拓網絡:ChatGPT——人工智能是把“雙刃劍”
硬核干貨丨工業制造領域,為什么選擇與“鋰”同行?